TBA的年會有用嗎? – 參加活動認識同專業的專業人士是否重要?

雖然這個問題是從參與者的角度出發,但我相信這應該是每一個籌辦過各TBA年會的幹部都曾經思考過的問題。[註:TBA=Taiwanese Biotechnology Association 臺灣人生物技術協會,是在海外生技醫藥業工作的台灣人的最主要的交流組織,包括在美國波士頓的BTBA,德州的 TTBA, 中西部的MTBA, 北加州的BATBA和南加州的SoCalTBA, 日本的JTBA, 歐洲的 ETBA 和 以紐約賓州紐澤西tri-states為主的 TAAB]

即使是問曾經參與籌辦的幹部,我相信他們也會回答,有用,但也沒有用。

你想今天參加年會明天就找到工作,那很抱歉,真的沒有用。年會對於找工作沒有直接的幫助。

但年會對於參與者找工作有沒有間接的幫助呢?我相信有,雖然這句話可能要等哪天我找到工作才會更有說服力。有哪些間接的幫助呢?很多人覺得找工作只是丟履歷去面試而已,但其實,找工作走到丟履歷去面試之前,還有一小段路要走。那就是,要先知道自己該找什麼工作、適合怎樣的工作,自己和自己想找的工作需要的人之間到底還差什麼。我個人以為,那其實才是最難的。只要那些問題可以回答,那改履歷和準備面試其實都不算困難。

而各TBA的活動包括年會,就是幫助所有想找第一份工作、想轉職、甚至是想升職的人,釐清最重要的問題:

「我跟我的下一份工作之間,到底還差什麼?」

參加各個TBA活動就是知道到底業界有哪些可能的工作機會、在藥廠內我想做研發、製成、分析、法規還是臨床、我想去生技公司還是藥廠還是新創、拿了生科博士學位除了生技和藥廠還有沒有其他選擇。以及,這些職位看重怎樣的技能,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。釐清這些問題,才能深化這些技能的培養、並能在履歷上和面試中突出這些技能和人格特色。

但這還不是我想說的全部。

某位我很尊敬的教授曾經說過,想在學界發展,為什麼應該常常去開會演講參加workshop、常常去認識同領域的前輩和同儕?因為很多時候,一篇文章會不會刊出、一個grant能不能拿到、會不會得到一個職位,不僅只是當下那個申請文件本身寫得好不好而已。很多時候,那遠在那之前就決定了。如果他們在演講、海報跟你交流時,覺得你的數據很能支持你的假說、覺得你有思考到很多細節、從中相信你是一個好的科學家,如果日後真的審到這篇文章或是grant,那這些印象就有加分的作用。反之,如果演講講得爛在對方心目中有了不好的印象,那即使文章本身寫得再好可能都很難翻轉。好的印象在差距很大的時候也不可能有起死回生的作用,但在差距不大的時候,就可能幫助你脫穎而出。為什麼呢?因為一篇文章、一個文件只是一個當下的印象,是死的;而人是活的。從一篇文章很難看出作者是不是一個謹慎的人,但從很多篇文章、很多個演講、很多個交流,更能幫助建構出作者完整的樣貌。很多時候,是這些長期的對一個人觀察與累積,有意或無意的幫助我們做出最後的決定,尤其是在差距很微小的時候。

另外,那位教授分享最棒的部分是關於workshop的部分。他說他曾經很不想去參加一個workshop,想把時間花在自己的實驗上。但後來他非常慶幸他還是去了,因為在那個workshop上,他認識了許多如今赫赫有名的科學家,但當時,他們都還只是默默無名的研究生或是博後。他說如果不是去參加了那個workshop,他不可能有機會認識未來赫赫有名的科學家們,還和他們成為一生的朋友。他們能真誠地成為好朋友,正是因為那時他們都還只是小毛頭,所以大家能毫無芥蒂的一起在主要行程後的下午喝酒打球聊天。

相信大家都很聰明,都能看懂我的意思。